『玉者』–王之佩也。端看玉之字形,為王腰邊加壹點即可窺知。〔說文〕之玉部中,收錄近六十多個以玉為偏旁之字,逐一闡釋美玉、次玉、美石等與玉相關之物,諸如『珮、琮、璋、璜、環、璿、璇、瑾、琳、珣、瑤、琨、玲、珉、璣.…等』。〔周禮〕記曰:君王以六器禮敬天地四方,因而自洪荒肇始,三代以降,舉凡經濟、政治和軍事之權力象徵,則由璧、琮與斧鉞為互相對應,於是乎王之專擅,帝之獨攬,木石莫敢爭,金銀不能奪,唯獨玉爾。
玉音同於欲,故王之玉也,視為帝之欲也,綜觀歷代前朝,祇為龍顏和悅,多少邊臣,日夜匪懈而汲汲營營,尚不可求;幾許公卿,望穿秋水且孜孜矻矻,猶未能得,因而輾轉反側,可謂人臣難為。古往今來,真龍天子皆擇玉為表徵,刻以璽印,授以王權,日不可缺,堪可稱為生有玉陪,死享玉葬,擁玉一塊,償欲數晌,其中之趣味與滿足,亙古不變,昔與今同。
玉又與譽同音, 古之 君子,視名譽如命,而古人以玉比德,孔子曾說:『天生德與予』,又云:『人不知而不慍』,闡明孔子道德情操之偉大為天生而然,且不為外人之不知而心中生氣。而許慎之說文解字說:『仁、義、智、勇、廉』是曰五德,讚石之美者如玉,在下不才,斗膽一語:『天生德與玉』,再謅一言:『人不知而不炫』,恰可比擬。
華夏數千年之文化精髓有二,一為道德,一為藝術。在由人而發的心靈層次下,與內在相通的精神境界裡,最高的道德是曰藝術,最佳之藝術可比道德,此一原則歷久不變,傳頌千古。而這藝術與道德之間的纏綿悱惻,恰如魚水之形影不離,在彼此的相互輝映下增添幾番雅韻、多少風采。在古老中國,藝術與道德是殊途同歸的,舉凡彈奏樂器、寫字作畫、吟詩下棋,若能出神入化,達至臻境者,是謂藝術,若是差強人意,祇可怪學藝不精,大嘆技不如人而已,此一凡事反求諸己,自我反省之功者,堪稱為無上道德矣。
玉之原石存於世上已有億萬年,在有人類文明以後就相繼現世,『一朝若離土,必將碎如花;形形又色色,磨磨且挖挖;或居帝王府,或在鄰強家;唯有逢玉痴,方能灼其華』,此一詩貼切的道出玉在出土後的遭遇。往來各家古玩店與文物坊居,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:『咦!你也來了!』,各方豪傑本無交集,卻能不定時聚首,齊坐一堂,只為一物,非為『鴨片』,只為『雅片』,當玉片在手時,往往俱是凝神直視,屏息細觀,若是託專家鑑賞,聽其鐵口直斷時,難免心中忐忑,惶惶不安,甚有不解門道者為附庸風雅,故作姿態來虛張聲勢,時而摸腦抓腮,全然無關風月,只求一晌貪歡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