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cdnews.com.tw 2012-10-15 16:18:41


李漢揚/整理 
 大陸齊魯晚報十五日報導,真正說到中國大陸歷史上的愛玉之人,恐怕每個人都要提到乾隆皇帝。雖歷代帝王多以玉為美,但真正做到嗜玉成癖、樂此不疲的當首推乾隆。乾隆皇帝對玉極度喜愛,他對中國玉器史的貢獻也是很大的,大陸故宮博物院藏玉三萬多件,其中一半為乾隆所藏。  
乾隆時玉雕藝術達到頂峰 
 玉,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。早在新石器時代(約西元前6000—前5000年)晚期即有玉制工具。由玉工具發展而來的玉器,至殷商時代已大量製作成禮儀用具和各種配飾。 
 遠古社會,玉被視為神物,巫以玉事神,上可通天,下治族群。玉是權力的象徵,戰國時卞和采得璧玉,稱為“和氏璧”,由秦皇雕成傳國之璽,後流失於戰亂。玉又是富含道德意義的,孔夫子說:“夫昔者,君子比德于玉。”古時有德者都隨身佩玉,時時以玉的品德來約束自己:君子是玉,玉即君子。這種風俗延續至今。在經歷新石器晚期、商周、戰國至漢以及明代四次高峰之後,玉雕藝術在清朝的乾隆時期達到了巔峰。 
 乾隆本人愛玉成癖,使得清代宮廷玉器做工之精、器型之眾、使用之廣、數量之多,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所不能媲美的。這些玉器是對數千年來傳統制玉的集大成。例如橫空出世的大型玉雕山子,取材於山水圖畫,立意情景交融,攻克巨材大關,成為清代玉器繁榮的主要標誌。又如仿古器物,由於乾隆對漢族傳統文化倍加崇仰,對古舊文物尤其珍愛,“乾隆工”由此代表了我國仿玉發展的最高成就。在乾隆的宣導下,清代玉器的製作達到了一個極致:無論是紋飾和雕工,都薈集了歷代玉之大成,並且將傳統的制玉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 據清宮檔案記載,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間兩次平定邊疆之後,新疆每年有2000公斤貢玉運達京師,造辦處及蘇、揚二地將和田玉材廣泛應用,和田玉已然成為宮廷用玉的主流。清代初期,南方玉器製作技藝更高,大型玉器需運到南方加工,但到了清末,名家薈萃,老北京已成全國玉器加工的翹楚,所謂“欲得精工,必得京工”。 
 皇帝百姓都把玩,玉從廟堂到人間 
 乾隆之愛玉,可謂身體力行。他的一生,僅題玉詠玉的詩就不下八百首。他不僅親自組織採集、製作各種玉,在京師設置養心殿造辦處和內廷如意館,而且他還是一位品位很高的古玉鑒賞家。 
 清代玉器的製作,無論是線條還是鏤雕,都十分考究,即使是器物的內膛、側壁或底足都一絲不苟。整個玉器給人一種和諧協調的美感。欣賞清代的玉器,總給人一種冰清玉潔的感覺,令人如癡如醉,這就是“乾隆工”的魅力所在。它將傳統的中國玉從“事神”和“證經補史”的肅穆禮儀中解脫出來,轉化成精雕細琢的藝術品,能為皇帝和百姓共同把玩,使玉器從廟堂走向人間,煥發出一種溫潤、可愛的親和力。 
 乾隆剛繼位時,勵精圖治。到乾隆四十五年前,清朝達到了頂峰,經濟繁榮,外患已絕,而乾隆轉向好大喜功,喜歡奢侈品,存了上萬塊古玉,放在宮中私密處,沒事就去撫摩、賞玩,並給它們編目,評出優劣,終日不已。晚年荒政,以此為甚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,清代官員到處搜求好玉進獻,這自然刺激了玩玉的風氣。老北京人為何這麼愛玩玉?據說就是乾隆帝推動的。雖然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累,帶動了工藝進步,但總體上說,得不償失。 

 其實乾隆並非薄古厚今。不少歷史資料顯示,他不僅親自搜羅古今玉器,而且還模仿《考古圖》和《三禮圖》宣導仿古玉,並以三代青銅彝器為藍本製作了大批深厚古樸、惟妙惟肖的上等佳作。乾隆時期的玉器,在沁色、致殘、破舊上都很注重,連古玉的缺失也一併無條件地給予繼承。 
 終生愛寶玉皇帝也打眼 
 最有趣的是,這位天子似乎特別癡迷於良渚玉器。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件琮、璧,就記載著他好大喜功、亂點鴛鴦譜的軼事。一件是乾隆將一塊良渚玉璧誤斷為漢玉。這塊玉直徑28.2釐米,原為壽皇殿中的陳設。這塊玉青白色,上面滿布深深淺淺的赭色斑,大片乾裂,圓周不正,而且有多處裂痕,明顯是曾經火燒,可能與良渚文化時期燒墓壙的習俗有關。乾隆稱它為“徑尺璧”,並且對這塊其貌不揚的古玉,傾注了近二十年的眷戀之情。他親自命人在玉的璧間琢下璽文五方。“信天主人”表明了它的主人相信天命。在他七十壽慶的時候,又情不自禁地在這塊玉上琢下了“古稀天子”“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”兩方璽文。歲月匆匆,在乾隆八十歲高齡的時候,依然對這塊玉把玩不已,並在上面琢下新的璽文,直至八十五歲退位,最後刻上“太上皇帝之寶”這六個字,這位“十全天子”才覺得功德圓滿! 
 另外一件是一塊玉琮,由於西周以降,玉琮的製作已少,漢代以後幾乎未有新作。就連見多識廣的乾隆皇帝,也不知道此物何名,居然將它誤認為古人用來抬舉輦車或樂鼓之人的壓肩物件,並在禦制詩中堂而皇之地稱它為“杠頭”。由於不解紋飾結構,應按上大下小方向豎立,竟然又按常規,將其倒過來加配銅膽木座刻詩記趣,用來當筆筒蓄水。如今看來,這是一件多麼奢侈而又高貴的文玩。 
 乾隆御題的那些古玉 
 乾隆皇帝曾為眾多宮廷收藏的前代古玉題詩、作記、立說,在兩岸故宮博物院內,都有乾隆留下的題詩、作記的古玉。 
 玉鏤雕穀紋“長樂”璧:東漢,玉璧呈青綠色,為和田玉,有紅紫色沁斑。體扁圓形,上部有出廓,兩面紋飾完全相同。璧兩面雕穀粒紋,內外緣各飾凸弦紋一周。出廓部分正中鏤刻“長樂”二字,字體圓潤渾厚。璧的外圈邊側以陰文篆刻乾隆皇帝禦題詩一首。 
 玉雲龍紋爐:宋,爐青玉質。體圓形,侈口,無頸,垂腹,圈足外撇,兩側對稱飾獸首吞耳。通體以“工”字紋為地,上飾游龍、祥雲和海水紋。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。 
 乾隆禦玩玉辟邪: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玉辟邪。辟邪的胸前刻有禦制詩。宮中還配有雙層紫檀木座,上層刻有“乾隆禦玩”,下層刻有與辟邪胸前相同的禦制詩。辟邪,神獸名,其為想像中的神話動物,顧名思義。 
 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,昂首張口,似在低吼器宇非凡。因曾經深沁熟盤,甚至再被染色,所以表面多有深淺褐斑。這是目前所知的漢代玉辟邪中,體積較大的一件。 
 青玉禦題蠶紋璧:璧青玉質,以繩紋為界,紋飾分為兩個區:內區滿飾蠶紋,外區遍飾夔龍紋和獸面紋。在璧的側邊陰刻楷書乾隆皇帝禦制詩:“周尺竟踰尺,斯今亦匪今。羊脂略無玼,玉葉果生琳。子爵執誠合,王孫語漫侵。琢章每師古,可以識予心。”末署“乾隆壬子,禦題”款,並琢“比德”、“朗潤”兩枚單框篆書印。壬子為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OS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